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池州希望通过绿量的增加,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特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自创建伊始,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彰显特色、主城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着力打造山水环绕、城乡一体、特色鲜明、景观优美,充满生机活力的森林城市。
池州市委书记陈强说,林业是池州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改善人居环境,让市民共享生态建设成果,尤其是要做好林业文章,要在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管理上不断争先进位,要在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上实现奋斗目标。
两年来,池州先后投入16亿元,推进“创森”规划中的200多项重点工程,新增绿化面积600多万平方米,栽植乔灌树木1000多万株,城市绿地面积达到2499万平方米。其中,主城区、县城区、中心集镇和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7.9%,净增2.3个百分点;绿化道路300多公里,人工造林23万多亩,封山育林100多万亩,恢复废弃矿山5处。
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规划扩建中的池州市中心位置,面积有两个西湖大,之前一直是周边市民、湖区农民随意堆放丢弃垃圾的地方。垃圾满天飞曾让这颗水上明珠失去了熠熠光辉。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池州市一方面加大平天湖基础绿化,栽植20多万棵水生植物,实施沿湖生态防护工程,建设了梅园、桂园、桃园等。另一方面,以人为本,从方便湖区居民和游人的角度,建设了上百个垃圾集中处理池。如今,钓鱼、散步、休闲,因为“创森”,平天湖一改过去脏、乱、差的局面,成为池州又一张生态名片。
方便市民亲近自然、走进森林,池州“创森”以来,全力打造沿河、沿湖生态景观,先后建成和完善百荷公园北园、齐山—平天湖风景区、主城区湿地森林公园、南湖湿地群岛等景点。“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园、百家香酒肆、千载诗人地”的佳境即将成为现实。
“创森”发展互动 营造良好环境奠定长远基石
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安徽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经济总量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让人刮目相看。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我国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同样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将目光投向这里的山山水水,是要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对于经济总量一直处于安徽下游的池州而言,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池州的选择向来是坚定而决绝的:坚持生态第一、生态优先。因为池州人明白,只有保住了绿水青山,才能保住生存的根本,发展的根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就成为这一选择最好的注脚。
60公里路网全部高规格绿化,天天有绿色,月月有花开;高压走廊40米内全部建成苗圃,栽植紫薇、红枫、楠木等绿化树种3.3万棵;自然山体全部保留,50亩以上的水体全部加以保护;成立专门绿化公司,将20平方公里园区范围内的未利用地全部绿化……在外人眼里,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似乎有些特立独行,对于绿色的追求甚于眼前的经济利益。“这还不算,我们园区100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开展了绿色企业创建活动,争着抢着要‘绿色企业’的牌子。我们认为,造林绿化不仅是往脸上贴金,更是从深层次塑造一个园区的精神内涵,是着眼长远的大事,‘创森’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分管基础设施建设的党工委委员赵风云说。
安徽勤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池州市2011年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负责人坦言,选择池州看重的正是这一方山水:“因为芯片的加工过程对空气洁净度要求非常苛刻,绿树如茵、环境优美的池州是整个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首选。”
“创森”,体现着主政者的战略眼光,代表着广大市民对良好生态、良好环境的基本诉求,更奠定着一个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石。“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当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产业承接、增加投资吸引力、提升发展平台的重要举措,举全市之力抓紧抓好。”池州市市长赵馨群如是说。
推荐阅读:
(来源: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