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7日消息:“池城的最大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绿色。开窗见绿,抬头见绿,处处是绿,绿色覆盖着池州城……”见到记者,73岁的武昌和高声朗读为宣传“创森”新写作的《人在池城走恍若画中游》,脸上掩饰不住骄傲和自豪。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我们池城人的一件大事、好事,市民们都盼着。我73岁了,但只要‘创森’需要,我还能再干10年。”武昌和说。武昌和的话代表着众多池州市民的心声,“创森”正在成为池城人热衷谈论、积极参与的事情。这从池城主政者的行程安排也可窥见一二:5月15日,安徽省池州市市长赵馨群带调研组赴六安市调研城市绿化;5月16日,市委书记陈强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创森”工作汇报;5月17日,市政协40多名委员调研“创森”工作。记者在池州采访的短短3天时间,每一天都伴随着市领导对“创森”工作的关注支持。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就像在平静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正在牵动着这个皖南绿色之城每一个人的神经。池州,森林覆盖率高达57.44%的魅力之城正向着国家森林城市的梦想全力冲刺。
保护生态 越是自然的越是美丽的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池州对森林城的向往、对生态的执著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池州行政区划三撤三建,但是池州对绿色之城和良好生态的追求从来没有改变。在这里,植树造林、生态建设就是一条主线,贯穿在每一任为政者的始终。
1988年,池州地区重新建制,时任池州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季昆森提出,“不会治山治水,就不会治区”,将池州地区的生态保护、林业工作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给予高度重视。此后,池州的历任主官一直秉持着这一理念,治山治水治区,小心呵护着池州的满山青翠、一池碧水。
“池州非常美,有河有湖,有山有水,生态环境很好,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很好。”2010年4月1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池州视察时的由衷赞叹,成为对池州持之以恒坚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最好肯定。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池州市仍然一以贯之地将保护生态、增加绿量放在第一位,并没有刻意追求人造景观、楼台亭榭,更很少有大树进城以及人为营造的精品工程。
在百荷公园,记者看到,杨树、杏树、香樟、凤杨等并不名贵的乡土树种肆意地生长,绿色充斥着公园的每个角落,也装点着市民们的记忆与生活。“你看,这个土坡还是30年前的样子,只是原来的小树苗长高长大了,遮天蔽日。”今年64岁的市自来水厂退休职工梅发良指着公园的一处坡地给记者介绍。梅发良坦言,自己最满意的就是全市的造林绿化工作,每天出门在绿树环绕的城市街道、公园散散步,也成为他风雨无阻的习惯。
石台是池州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城在山中,城依林建,高达82%的森林覆盖率让石台一度很纠结:创建森林城市着力点在哪里,先采伐再栽种名贵树种、观赏树种,人为造景?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自然的就是最美的。石台县决定,县城金钱山、马鞍山两座森林公园封禁保护,县城周边山体禁止采伐,原有的森林树木不动一草一木,只在闲置地及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栽植景观树种。如今,走进石台县城,就仿佛走进了一座天然的森林氧吧,自然、清新、无修饰。
目前,池州有林地面积803.6万亩,森林覆盖率57.44%,湿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6%。依据2009年评估结果,池州森林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561.35亿元,是当年全市GDP的2.29倍。
以人为本 改善人居环境更添人文底蕴
自古躲在青山深处,池州的人文底蕴却异常丰厚,历史文化传承即便用“灿烂”来形容亦不为过。“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陶渊明、李白、杜牧、苏轼、岳飞、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曾驻足池州,留下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李白更是三上九华山、五游秋浦河,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传世诗篇。还有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贵池傩戏。古老文明和千古诗篇与九华山、牯牛降的绿色,清溪河、秋浦河的绿水遥相辉映,为绿色之城池州增添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