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日消息:合肥花木业脱胎换骨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岗村农民汪兴伦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苗木竟然能销往北京,装点2008北京奥运会。“这都是网络给我带来的好处。”他说。
汪兴伦通过网络结识了北京的客商,当得知对方是为布置奥运会运动场馆想要采购苗木时,当即决定邀请他们来肥西考察,并签下了几笔共百万元的大单。
借助现代营售网络,合肥市花木正在走向国内外市场。汪兴伦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据合肥市苗木花卉协会秘书长夏光炎介绍,合肥市正在以现代林业理念打造传统苗木花卉业。近年来,通过建立经纪人队伍、苗交会推介、现代网络营销等,合肥苗木产品已远销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日本等国家。特别是通过多年的市场培育,肥西县“三岗”花木现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出现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局面。
标准化生产,培育适销对路的精品苗木
合肥苗木花卉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当地群众就有种植苗木花卉的习惯。但长期以来都是在自然状态下生产,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安徽省最大的草本花卉生产商蓝斯凯园林公司总经理刘真苗对此深有感触,他至今也不会忘记2003年遭遇的那场“寒流”:由于传统的种植思想和经营模式跟不上日渐成熟的市场需求,苗木花卉无人问津,销售市场日渐萎缩,经济效益每况愈下。
走标准化生产之路、培育适销对路的大规格精品苗木,成为合肥人的共识。正是由于这种理念的转变,让陷入困境中的合肥花木业迅速走出低谷,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
蓝斯凯园林公司就是在这种思路转变中尝到了甜头。刘真苗说:“市场给合肥的花木业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大家已经意识到要想保持种苗花卉业的龙头位置,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重质量、重效益方向转变。”近几年,公司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之路,短短几年间公司的花木面积达到了220亩,拥有标准化生产大棚面积130亩,年生产花坛花600万盆、盆栽草花20万盆,几乎占了合肥花木市场的半壁江山,且销路一直看好。
政策扶持,加速产业转型
以前,合肥苗木花卉业中“花魁”难寻;现在,这个领域拥有众多明星级龙头企业。这种变化,是合肥市以龙头带动转型,加速对苗木品种的更新换代,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使苗木花卉产业从粗放经营向以高投入、高产出为主要特征的集约经营转变的结果。
记者在肥西县苗木大户谢光坤的园区看到,1.3万平方米现代化高档智能温室、5000平方米单体大棚内全部安装了全光照喷雾装置。他自豪地说:“正由于有这些现代化的生产设施,短短3年,他的企业在全市小有名气,成为知名的龙头企业。”如今,他生产的蝴蝶兰、仙客来、红掌等中高档产品已打入国内外市场。
为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和集约经营,合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扶持办法,鼓励企业走标准化、规模化道路。办法明确规定,不分所有制形式,凡达到标准的补助2万~5万元。
新政策像一块磁石,吸引了众多企业、个人投资发展花木产业,并涌现出了70家明星企业和一批龙头企业。很多搞建筑工程的老板纷纷调整投资介入苗木花卉生产。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合肥市已有近10亿元社会资金投入苗木花卉产业。
合肥市林业局局长李博平说,社会各界的积极投入,注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是观念的更新和理念的创新。他们全部采用现代工业发展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高标准组织生产,多种手段营销,为全市苗木花卉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
办展会,建网络,发展经纪人队伍,寻找市场商机
随着种苗花卉种植规模的扩大,帮助花木企业和花农寻找市场销路,成了合肥市各级政府和协会工作的重头戏。合肥市以会展为平台,扩大花木影响,树立产品形象,许多企业和农户还从中寻到了商机、找到销路。
合肥市种苗大户王国华回想展会带给他的好处,便喜上眉梢。2005年的合肥苗交会上,他与全国知名企业森禾公司相识,投入100万元从森禾公司引进一批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等彩叶树种,搞起彩叶花灌木生产。2006年的苗交会上,他的彩叶花灌木一亮相便引起了省内外企业的浓厚兴趣,自此他生产的彩叶花灌木订单不断。仅今年上半年,就销售了100多万株彩叶小苗,加上绿化工程用苗,不仅收回了投资成本,还赢利50多万元。
“合肥市从2003年开始举办苗交会,展会规模逐年扩大,花木销售额连年攀升,成为了重要的营销手段,而且对全市苗木花卉产业的调优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合肥市副市长张进说。
建立现代营销网络、发展经纪人队伍,也是合肥市花木业发展壮大的至关重要的两枚棋子。夏光炎说,合肥市已建起了一支1200多名苗木经纪人队伍,他们走南闯北推销花木,捕捉市场信息。同时通过建立网站和销售网点,畅通了销售渠道。
目前,合肥市苗木花卉生产基地面积18.6万亩,2006年全市苗木花卉年交易量已达6亿多株,加上盆花、鲜切花等,交易额10.4亿元。
多元化联动,拓展花木产业发展内涵
合肥苗木花卉产业的崛起和转型升级,带动了乡村旅游等产业多元化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苗木花卉为主导产业的肥西县三岗村,去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217元,是全市农民年均收入的1.7倍,成为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他们还利用苗木花卉的景观、生态等功能发展休闲旅游业,办起了“农家乐”,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各地游客3.2万元人次,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3.8万人次,平时游客同样络绎不绝。仅梨园春一处“农家乐”旅游示范点每天接待游客100人次。三岗村现已被安徽省旅游局批准为“农家乐示范基地”、被合肥市批准为“生态示范区”。在三岗村的示范带动下,肥西县的乡村旅游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借助花木业发展乡村旅游,是合肥市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有许多企业依托花木产业搞起了绿化工程,有的发展物流运输业,有的发展花木零售业……目前,全市有绿化施工企业112家,花木零售商店700多家,全市苗木花卉产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
描绘新蓝图,打造“中部花木城”
合肥地理位置优越,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辐射带动能力很强,发展苗木花卉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说。
2005年,合肥市提出了“中部花木城”的战略构想,按照“大流通、大产业、大手笔”的要求规划市场,目标是建一个市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富裕一方群众。
2006年,国家林业局为“安徽三岗国家级苗木花卉市场”授牌,三岗村成为我国惟一的国家级苗木花卉专业市场,标志着合肥苗木花卉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为做大做强苗木花卉产业,近年来合肥市频出新招。孙金龙对此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好蓝图:将“中国中部花木城”建设成为中国中部的花卉苗木集散中心,在全国形成苗木花卉市场“东有浙江萧山、西有四川温江、中有安徽合肥”的三足鼎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