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18日消息:2013年是我省全面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第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核心,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搞绿化的基本方针,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扎实推进国土绿化,取得显著成绩。
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首战告捷
2012年10月7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10月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启动电视电话会议,全面拉开了工程建设序幕。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强化保障机制,迅速掀起了大规模造林绿化的热潮。2013年全省共完成新造林304.15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86万亩年度造林任务,比上年增加111.36%,为近10年来全省造林最多的一年。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取得明显成效。池州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实现了我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零”的突破;合肥、安庆市“创森”工作已通过国家专家组核查验收;黄山、宣城、六安等市“创森”工作扎实推进;淮南市在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之后,又加入到“创森”行列;淮北市积极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颍上县、黄山区、宁国市、祁门县、桐城市、岳西县、青阳县、霍山县、肥西县等9个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等113个乡镇成为省级森林城镇;与美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全省共创建省级森林村庄954个;建设森林长廊2011公里,其中创建示范路段1197公里。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各地在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过程中,坚持把植树造林与美好乡村建设、城乡环境整治相结合,森林增长与林业经济发展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统筹林业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因地制宜地开展植树造林,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亮点。池州市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集中力量推动城乡增绿、城区增景。六安市扎实推进百万亩油茶发展工程,共完成油茶造林15.8万亩,全市油茶种植总规模已达78.5万亩,居全省之首。黄山、宣城等市大力发展毛竹、核桃、香榧等特色经济林,经果林面积约占新造林的一半,有力促进农民增收。亳州、阜阳等市以农田林网体系建设为重点,植树造林与水利兴修、村村通工程、村庄防护林建设等相结合,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宿州市大力开展森林长廊建设和村庄绿化,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合肥、芜湖等市鼓励发展林苗两用林,区域化、规模化特色鲜明,其中合肥市苗木生产总规模达65万亩,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滁州市按照一地一景、一园一品的发展理念,全市新建500亩以上的林业特色园47处。安庆市积极推行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加大休闲观光和经济果木林比重,着力打造“不砍树、能致富”、具有现代气息的林业特色产业。马鞍山、蚌埠等市在城乡结合部,大力建设经果林带、景观林带,建立现代林业示范园。淮北、淮南、铜陵等市以城市周边石质山、矿山为重点,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恢复植被、绿化荒山、综合整治。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在新形势下,造林绿化正在向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各地因势利导,创新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等方式,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大户投资造林,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形成了“社会得生态、企业得效益、农民得实惠”的喜人局面。2013年全省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造林占新造林的80%以上,吸引社会投资150多亿元。不少地方在森林长廊和重点项目造林中,在尊重群众意愿、保证群众利益的前提下,采取政府统一租赁土地、反租倒包的方式,由大户和企业承包造林,有效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既破解了造林用地难题,又扩大了造林投资渠道,落实了造林管护责任。
科学指导,保证质量。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启动之年,各级林业部门全力以赴做好技术服务与指导,及时调剂林木种苗余缺,有力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2013年,在遭遇夏季严重高温旱灾的情况下,全省造林平均成活率仍达到89.4%。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林业厅制定印发了《安徽省造林技术导则》和石质山地造林、血防工程造林等7个技术导则与标准,研究出台了工程建设考核办法、核查验收细则和森林城镇、森林长廊、森林村庄考评办法等,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技术规范和政策支撑。春季造林期间,全省组织开展了万名林业科技人员下基层服务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活动,省林业厅派出24个专家组深入各市和16个重点县巡回指导,并组织专家通过网络解答群众技术咨询。针对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及时编发了《林业抗旱技术要点》,指导各地抗旱保苗。蚌埠市全面推行林业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面向基层和群众开展技术承包、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工作。芜湖市实行林业技术干部“一线服务法”,做到“四到、四服务”,即到基层、到城镇、到山场、到路段;服务林农、服务林企、服务部门、服务基地。安庆市实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项目责任人“三位一体”捆绑作业,严把苗木关、栽植关、管护关。
加强督查,有序推进。省政府把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纳入目标管理,与各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市、县也层层签订了森林增长目标责任书,强化责任,兑现奖惩。在整地和造林关键时段,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多次派出督查组,赴各市进行督促检查,并实行造林整地定期通报制度。各级领导亲自上阵,深入基层,调研督查。合肥市建立了植树造林查询监督网,实时公布进展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评判。宿州市将实施城乡增绿工程作为2013年度十件惠民实事的第一件,加强督查考评。黄山市实行“旬报告、月通报”制度,组织县(区)开展“互查互评互学”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完善规划,落实任务。2012年10月9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总体规划(2012-2016年)》,确定了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按照“主攻丘陵、巩固山区、提升平原”的总体思路,各地结合区域和林情特点,突出生态脆弱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山、水、田、林、路,全方位拓展造林绿化空间,落实造林任务。针对局部地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省政府办公厅于8月29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规划、落实2014年度植树造林任务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确定到2016年的森林覆盖率目标和森林增长任务。在广泛征求、充分吸收各市、县政府和基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11月11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调整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规划任务的通知》(皖政办秘[2013]170号),决定对原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造林总任务调整为973.915万亩。
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
2013年,以“全民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强省”为主题,全省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植树造林周”活动,各级党政领导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江淮大地植树造林高潮迭起。据统计,全省共有3605万人次以多种形式履行植树义务,完成义务植树1.4亿株(当量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2.6%。
2月16日,省委书记张宝顺等35位省级领导,与省市机关干部群众、在肥部队官兵1200余人,在合肥滨湖新区参加义务植树劳动,为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挥锹添绿。全省各地按照“上下联动、分级响应、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的要求,纷纷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义务植树活动。滁州、合肥、安庆、淮北、池州等市及其各县(市、区)党政机关,集中时间、统一行动,相继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形成声势。据统计,“植树造林周”期间,全省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共组织植树活动477次,参加义务植树的机关干部和群众达到20多万人、植树296万株。
省军区广泛开展军民共建“八一林”活动,2013年共有8642名现役官兵、2121名专武干部和36447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植树造林,共建设“八一林”基地223个,完成造林25074亩。武警部队组织开展“种活一棵树、绿化一块地、净化一片天”活动,积极营造“武警林”、种植纪念树。2013年共出动兵力6702人次,车辆405台次,参加和支持地方义务植树活动。
各社会团体、各行业积极参与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踊跃投身国土绿化。各级妇联组织以建设“巾帼林”基地为载体,组织广大妇女参加植树,共举办“巾帼林”造林培训班77期,培训妇女7250人;举办植树活动225次,建立省级“巾帼林”基地200个,完成造林9.9万亩。各级共青团组织整合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共组织30余万名青少年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植树154.5万棵,建立“青年林”基地13.3万亩。各级工会组织积极营造“工会林”。省总工会组织机关干部在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蚌埠、宿州、滁州、芜湖等市工会组织开展了相应的植树活动。合肥市创新义务植树形式,面向社会招募“护绿使者”,共有2200多市民报名参加,成立了护绿使者志愿服务支队,分片下设16个大队,每个大队建设一片志愿服务林,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爱绿护绿志愿服务集体活动。中铁十三局集团公司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认养包河区500亩的义务植树基地,总投资额达3000多万元。安徽音乐台组织40多位听众参加认建认养树木活动。巢湖市车友会组织50多名车友,在滨湖大道烔炀河口湿地公园栽植300多棵垂柳。淮南市13家银行联合在上窑林场兴建“淮南市银行业青年林”100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