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27日消息:纵从未来过安徽,亦闻黄山盛名。黄山归来不看岳,世人对其推崇可见一般。5月24日,“网聚美好安徽”南线采访团来到黄山,移步换景,涉目成画,被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叹为“生平奇览”的黄山胜景终于从书中走到了记者眼前。
黄山的美丽来自自然的厚爱,也离不开黄山人的珍爱。登山之旅,记者听到最多的词,除了“美景”,还有“生态”。多年来,黄山风景区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为了对古树进行科学化保护,黄山风景区特邀植物学、力学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定期对列入技术档案的136株古树名木进行体检会诊,并根据会诊意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工程。对标志性景观迎客松,风景区为其度身打造支撑架,防止其在大风天或大雪时受损。此外,实行迎客松“专人守护”也是黄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创举之一,守松人每天对松树状况进行监测记录,时至今日,迎客松已享受19任守松人接力式的“特级护理”。
为了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和水的使用,黄山采取了“环保食品上山,垃圾分拣下山”的方式,“山上饭店里的食物皆为挑夫挑上山来,垃圾分拣后仍旧由人工运送下山”,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政治处副主任程亚星说:“所以我们提倡大家能够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千万避免浪费”。
程亚星介绍,黄山风景区还通过“三预”调控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即通过市场调研分析等方法预测游客数量,预约旅游团队,当游客达到一定数量时,及时预警,实现各片区客流平稳、各时段峰谷均衡、景点之间冷热均衡,从而使得来山游客数量始终控制在景区的环境承载范围之内,防止过度的客流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伤害。
记者一行下山时已至下午,微雨过后,天空碧蓝如洗,即使爬山分外疲惫,新鲜的空气仍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记者了解到,从去年5月到今年4月底,黄山风景区PM2.5日均浓度为9微克每立方米,最小值为5微克每立方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空气功能区一类区、一级日均浓度限值。
对于如此一个地域广阔、游客云集的旅游胜地,黄山风景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努力和探索令人折服。细致入微的环境保护措施,为我国自然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范本,奏响了打造“美丽中国”的“黄山乐章”。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