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农如何致富?
——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发展现代林业
我省各地千方百计鼓励农民从生态建设中增收致富,推动了一大批林业生态工程加快建设。 “政府号召退耕还林发展麻栎生产,正合群众心意,两个村民组236户村民全票通过。”在南谯区施集镇大林村,1500亩麻栎造林基地已全部深翻、整平。指点着夕阳下连绵起伏的丘陵,村支书陈自平开心地说:“咱这里是黄粘土,干旱瘠薄,种别的都不成,只有麻栎树容易种活、长得又快。”村民们接过话:“这麻栎条年年砍年年发,年年都卖钱,就像摇钱树”。
栽好树仅是第一步,还要做大产业,增强竞争力。“要把全国最大麻栎人工林基地的牌子打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统一。”南谯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张金柱介绍。近日,法国BV认证机构刚完成对昌春木炭专业合作社红琊山林场的9000亩麻栎人工林FSC森林认证预审,近期有望拿到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麻栎护坡、保水和保土,是生态防护好树种,用途很广,经济价值高,在江淮及沿江丘陵地区有1500多年历史,政府提供种苗扶持、建立市场渠道和技术服务,越来越多的群众优化种植结构发展麻栎。
投资造林可以一举多得。“造林绿化建设美好生态,是企业应尽职责。不仅是响应政府号召,树立品牌形象,更是企业长久发展之计。”省级龙头企业天长市谷丰粮食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强说。前不久,该企业投资70多万元,围墙外和厂区内统筹规划,打造园林式“生态工厂”已具雏形。
“不仅要把树种好,更要把树种得合适、美观、有效益。”围绕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指导方针,各地通过出台大力度奖补政策,调动各方力量参加造林绿化。合肥市2013年安排近3亿元财政资金用于造林奖补;淮北市每年安排财政专项3000万元支持石质山造林;滁州市财政安排5000万元奖补资金并逐年增长;天长市财政每年拿出4300万元;全椒县出台“十大优惠政策”,扶持造林和育苗,鼓励发展林业“三产”。
机制怎样变活?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汇聚森林增长合力
“我们看好安徽的林业发展潜力和市场辐射力。”来自江苏吴江、投资5000万元打造森林长廊、建设2000亩林苗两用林的苏苑园林建设公司是天长市大通镇招商引资企业,公司负责人姚国强说:“安徽鼓励造林的政策让我们增强了信心,我们在这里造林的规模还会扩大。”在加大森林增长工程扶持政策的引导和各地精心组织下,各方力量积极汇聚到森林增长工程建设。
“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并非幸福生活的全部,生活在满目葱茏、鸟语花香、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里,显然更幸福。”对此,天长的企业感触更为深刻。天长市连续12年荣获安徽省“综合十强县”称号,森林覆盖率却居全省各县之末。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消除“生态短板”,提升绿色发展理念。该市把境内四条主要公路沿线脏乱差现象制作成“纪录片”,把沿线企业负责人召集起来观看讨论。企业家们坐不住了,半个月不到,沿线所有企业争先恐后投入森林长廊建设。
合肥、淮北、宿州、阜阳、六安、宣城、安庆等地都纷纷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坚持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并举,科学规划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滁州市林业局局长吴胜智说,造林要坚持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同步走,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林业发展就会有持续动力,以往一些地方造林后又毁林开荒的覆辙不能再走了。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描绘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前景,生态文明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加快森林增长打造美丽家园,是大家的共同期盼,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省林业厅厅长程中才表示,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搞活造林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的积极性,共同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美丽安徽。目前,各地通过深化改革,实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用发展产业的形式来建设生态,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加快森林增长工程建设。
推荐阅读:
(来源:中安在线 )